个人乐理自学笔记
本节内容参考自三分钟音乐社 《零基础学音乐·自学乐理第二季》 73节、85-99节
乐谱记号
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一共有五种,除乐理笔记01-基础知识
中提到的升号♯、降号♭、重升号𝄪与重降号𝄫外,还有还原号♮,用于取消前面音符的升降变音记号,还原为原来的音。
变音记号遵循以下的规则:
- 变音记号对“同一小节”内它出现后的所有“同一个音”生效。只管同一个小节,小节外的部分不会变音。
- “同一小节”的“同一个音”出现新的变音记号时,立即以新记号为准。如前面有降号的情况下,后面出现升号,升号及以后的音均要进行升音变音(这里不存在升号与降号相抵消的情况)。
- 涉及到延音线跨小节的情况,延音线上的音是同一个音,因此以延音线上最前面的音的升降号为准。延音线后的音与延音线上最前面的音不在同一小节,不会受该升降号影响。
- 为方便看谱,很多简谱会将所有需要升降的音全部标注。
变音记号使用实例(上谱为原谱,下谱表示实际要演奏的音):
力度记号
标记 | 含义 |
---|---|
\(pp\) | 很弱(pianssimo) |
\(p\) | 弱(piano) |
\(mp\) | 稍弱(mezzo piano) |
\(mf\) | 稍强(mezzo forte) |
\(f\) | 强(forte) |
\(ff\) | 很强(fortissimo) |
\(fff\) | 最强(forte fortissimo) |
\(cresc.\)![]() |
渐强(crescendo) |
\(dim.\)![]() |
渐弱(diminuendo) |
\(sf\)、\(sfz\)、\(fz\) | 突强(sforzando) |
\(fp\) | 强后突弱(forte piano) |
\(sfp\) | 突强后突弱(sforzando piano) |
\(>\) | 重音 |
\(pp\)、\(p\)、\(mp\)、\(mf\)、\(f\)、\(ff\)、\(fff\)的作用范围从标有该力度记号的音开始,到下一个力度记号出现为止。
速度记号
标记 | 含义 |
---|---|
\(rit.\)、\(rall.\) | 渐慢 |
\(accel.\) | 渐快 |
𝄐 | 自由延长时值 |
反复记号
反复一次标记间的内容
前反复记号“𝄆”与后反复记号“𝄇”之间的内容要多重复一遍。
前反复记号在乐谱开头时可以省略。
跳房子
第一次进入一房子,第二次进入二房子,以此类推。
从头反复
\(D.C.\)(Da
Capo)回到乐谱开头反复,反复到\(Fine\)处结束。
\(D.C.\)(Da Capo)回到乐谱开头反复到\(Da\ Coda\),然后跳转到\(Coda\)处继续演奏。
Coda意为“尾声”,\(Da\ Coda\)与\(Coda\)均可用符号“𝄌”代替,如下谱所示。
从S处反复
类似于上文“从头反复”,区别为遇到\(D.S.\)后回到“𝄋”处。
省略记号
震音记号
单音震音:实际演奏音符取决于震音记号有几根线,实际演奏时长为原音符时长。
如“”的震音记号有两条线,代表十六分音符,原音符为四分音符,则实际演奏四个十六分音符,即“
”
再如“”的震音记号有三条线,代表三十二分音符,原音符为八分音符,则实际演奏四个三十二分音符,即“
”
双音震音:实际演奏音符取决于震音记号有几根线,实际演奏时长为其中一个原音符时长。(双音震音中各个原音符时长一致)
如“”的震音记号有两条线,代表十六分音符,原音符均为四分音符,则实际演奏四个十六分音符,即“
”
音型反复记号
用音型反复记号代表重复的音型,音型反复记号的斜线数与原音符下横线数一致(或与其中某个原音符下横线数一致,并不绝对)。
小节反复记号
标在小节内部时表示重复该小节;标在小节线上就是重复两个小节。
小节反复记号斜线数量与该小节第一个音符下横线数一致(并不绝对)。
演奏记号
换气记号
换气符号为“∨”,标在音符上方,防止一口气唱到底被憋死。
顿音记号
顿音记号为“▼”,标在音符上方,唱的时候要有明显停顿感。理论上演奏时长为原音符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时长(并不绝对)。
几个连续的顿音记号上画连线时,如“”。意为“连续的顿音”,唱的时候也要断开但断开的程度较低。理论上演奏时长为原音符的四分之三时长(并不绝对)。
保持音记号
顿音记号为“—”,标在音符上方,起强调作用,要求充分保证这个音的演奏时长为该音符时长。(受客观条件所限,演奏某个音时通常达不到其音符规定时长)
滑音记号
对于涉及单个音的滑音,上滑音为“↗”,下滑音为“↘”,标在音符两侧。演奏时需要适当的在原有音调基础上平滑地变调,变调的程度自己把握。
对于涉及两个音的滑音,上滑音为“𝆱”,下滑音为“𝆲”,标在两个音符中间。要平滑地从一个音符变调到另一个音符。
刮奏记号为“”,常见与西洋乐器曲谱中,效果上与滑音相同,强调为实现滑音所做的操作为刮奏。
琶音记号
曲谱中同时演奏几个音时,几个音并列标在曲谱同一个位置上,若要使这几个音的演奏有较小的时差时就称为琶音。
琶音记号为“𝆃”,此时需要按从下到上的顺序(默认顺序)迅速弹出同一个位置上的音。
若要按从上到下顺序弹奏,则使用记号“𝆄”。
装饰音记号
理论基础
级进:忽略升降号,若两个音间没有其他唱名,则前一个音到后一个音称为“级进”。如“\(12\)”、“\(^♭1^♯2\)”可称为向上级进,“\(\dot 1 7\)”可称为向下级进。
跳进:忽略升降号,若两个音间有其他唱名,则前一个音到后一个音称为“跳进”。如“\(5 \dot 1\)”可称为向上跳进,“\(53\)”可称为向下跳进。
经过音:三个音X、Y、Z,若X级进到Y,Y又级进到Z,且两次级进的方向相同。则称中间的Y为经过音。如“\(123\)”中\(2\)为经过音。
辅助音:若X级进到Y,Y又反向级进回到到X,两次级进的方向相反,则称Y为辅助音。如“\(121\)”中\(2\)为辅助音(先由\(1\)向上级进至\(2\),又称为上助音)。同理\(\dot 1 7 \dot 1\)中\(7\)为辅助音(下助音)。
跳进级出的助音:X跳进到Y,Y级进到Z,称Y为跳进级出的助音。如“\(634\)”中\(3\)为跳进级出的助音。
级进跳出的助音:X级进到Y,Y跳进到Z,称Y为级进跳出的助音。如“\(341\)”中\(4\)为级进跳出的助音。
环绕助音:上助音与下助音同时出现时对其的统称。如“”中\(6\)为上助音,\(4\)为下助音,同时出现时都可称为环绕助音。
辅助音、跳进级出的助音、级进跳出的助音、环绕助音统称为助音。经过音和助音都需要处在弱拍或弱节奏位,否则不能称为经过音或助音。
波音
弹奏某音较短时间后迅速弹奏该音的临近音(忽略升降号)较短时间,然后恢复弹奏原音。形成波动感,称为波音。
名称 | 符号与效果 |
---|---|
上波音 | ![]() |
下波音 | ![]() |
复上波音 | ![]() |
复下波音 | ![]() |
回音
由四个音或五个音组成的一种旋律型。四个音的顺回音由上助音开始,然后依次为主音、下助音,最后回到主音。四个音的逆回音由下助音开始,然后依次为主音、上助音,最后回到主音。在四个音的回音前加一个主音便是五个音的回音。
在回音符号上侧添加变音记号,表示回音上助音为升/降音,下侧(下助音)同理。
颤音
由主音与其上助音快速交替而成,交替的频率由演奏者自行把握,总时长足够即可。
在颤音符号上侧添加变音记号,表示颤音上助音为升/降音。
倚音
倚音在简谱中通常指短倚音,在某个音的前/后插入时长很短(可忽略不计)的音称为短倚音。按照插入在音前还是音后可分为前倚音和后倚音。如果插入的音包含多个音符,则可称为复倚音。
某个音的后倚音可以看做其后一个音的前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