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文章目录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十一
  12. 12. 十二
  13. 13. 十三
  14. 14. 十四
  15. 15. 十五
  16. 16. 十六
  17. 17. 十七
  18. 18. 十八
  19. 19. 十九
  20. 20. 二十
  21. 21. 二十一
  22. 22. 二十二
  23. 23. 二十三
  24. 24. 二十四
  25. 25. 二十五
  26. 26. 二十六
  27. 27. 二十七
  28. 28. 二十八
  29. 29. 二十九
  30. 30. 三十
  31. 31. 三十一
  32. 32. 三十二
  33. 33. 三十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

天命,人的本性。率性,遵循人的本性。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脩,通“修”。教,教育、教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xià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也保持谨慎,在没人听见的地方也心怀恐惧。
在隐蔽和细节之处更容易表现出本色。 所以君子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一人独处的时候。
慎,慎重,谨慎。独,一人独处之时。慎独,儒家的一种“内求”的道德修养方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zhònɡ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指处理事情达到恰如其分的适中状态。
中(zhònɡ)节,符合人的本性,即符合常理,符合道德规范。中,符合。节,节度。
和,多种事物的协调统一。
达道,一切事物遵循的普遍规律,这里指人们共同遵行的原则。位,这里用作动词,各在其位的意思。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一切道理的最大根本所在,“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各安其位了,万物便随性发育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时时,经常。
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们随时能保持恰如其分的适中状态;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们肆无忌惮。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其,语气词,恐怕、大概的意思。至,至高无上。
中庸之道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标准了吧!很少有人能够长久坚持中庸之道了(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种情况持续很久了)。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zhì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xiào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知(zhì)者,聪明的人。知,通“智”。
对于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认识过头了,愚笨的人认识不到,贤能的人做的过头,不贤的人做的不够。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饭,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仔细品尝确定具体的咸淡程度)。
味,滋味,引申为中庸之道所蕴含的精华。

子曰:“道其不行矣!”

矣夫,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
中庸之道大概是不能够实行了啊!

子曰:“舜其大zhì!舜hào问而好察ě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迩,意为近,浅近。迩言,指老百姓说的通俗易懂的话。
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善于分析浅显话语的含义。能够包容别人的短处,宣扬别人的长处。他能把握认识上的‘过’和‘不及’这两个方面,采用适中的办法治理百姓。

子曰:“人皆曰予zhì,驱而纳诸罟擭ɡǔ 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月守也。”

罟,罗网的总称。擭,装有机关的捕获野兽的木笼。罟擭,泛指捕捉野兽的器具。
辟,通“避”,回避,躲避。
期月,一整月,这里比喻时间不长。
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在利欲的驱使下)却像野兽一样陷入罗网陷阱中却不知躲避,选择了中庸之道后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拳拳服膺,牢牢记在心里。拳拳,牢握不舍的意思,引申为很恳切的意思。服膺,紧贴胸前,表示牢记在心,真诚信服之意。服,着,放置。膺,胸怀。
颜回选择了中庸之道,每得到一点好处,就牢牢地记在心里,再也不把它失去。
虽说中庸之道难于做到,但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进步。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均:平定,公平治理。
中庸之道是非常难以坚持做到的。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北方之强?抑而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rè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qiá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强:坚强,势力过人。与,同“欤”,疑问语气词。而,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尔”。
你问的是南方人的强,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的强?
宽柔,宽厚柔弱,以忍胜人。报,报复。无道,残暴无礼。
衽金革,枕着武器睡觉,意为随时准备战斗。厌,后悔。
和而不流,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和,待人温和。流,迁就别人,随大流。矫,强悍刚毅的样子。
国有道,国家政治清明,统治者治国遵从礼制与德治。不变塞,不改变(穷困潦倒时)的志向。
君子与人平和相处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国家政治清明时不改变穷困潦倒时的志向(不被功名利禄所腐蚀),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才是真的强。
孔子勉励子路在“北方之强”的基础之上吸取“南方之强”的长处,坚守中庸之道。

十一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素,应为“索”字,探索,寻求。隐,隐僻。索隐行怪,寻求隐僻的道理,专做怪诞的事情(以欺世盗名)。已,停止。遁世,逃避世俗,指隐居。见知,被了解,被任用。
有的人探索隐僻的道理,专做怪异的事情,后世虽然也有人为他著述立传,但我绝对不会这样做。君子应遵循正道行事,有的人却半途而废了,但我绝对不会中途停止。
君子凡事都依中庸之道去做,即便避世隐居,不被理解,也绝不悔恨,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十二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xiào,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费而隐,广大而精微。费,广泛、广大。隐,隐蔽、微妙。夫妇,匹夫匹妇,普通男女百姓。与(yù),通“预”,参与。不肖,不贤,这里指普通的无所作为的。
中庸之道既广泛又深入。老百姓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一些道理;但其最高深精妙的部分,即便是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憾,这里指思想上有不满足的地方。破,解析,剖析。
天地这么大,人们仍对它不满足。从中庸的宏观方面而言,天下没有人能够承担它;从中庸的微观方面而言,天下没有人能够剖析它。

《诗》云:“鸢飞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鸢,一种鹰类的凶猛的鸟。戾,至,到达。察,洞察,观察。造端,开始,开端。乎,于。
引用诗经语句说明中庸之道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中庸之道从老百姓都懂的浅显道理开始,达到其最高深精妙境界时,就可以洞察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了。

十三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中庸之道并不远离于人,若有人修道时故作高深,以致道远离了人,那就不可以称为修中庸之道了。
伐,砍伐。柯,斧柄。则,法则,样式,这里指做斧柄的样板。睨,斜着眼睛看。
砍伐树木做斧柄,斧柄的样式就在眼前,手握着斧柄样式砍伐树木做斧柄,眼睛直视时看不出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
忠,尽己之心。恕,推己及人。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君子按照人的道理来治理人,别人如果有过错,改正了也就可以了。如果能做到忠和恕,那么就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人治人”,存在两种解释,其一是按照人所共有的道理来治理人;其二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zào慥尔!”

君子之道四,孝(子事父)、忠(臣事君)、悌(弟事兄)、信(对朋友讲信用)。
庸德,平凡的德行。胡,怎么,为什么。慥慥尔,忠厚诚实的样子。
孔子谦虚地认为自己还不够孝、忠、悌、信,因此对自己的品德与言行做出了严格要求。
所作的若还不够,不敢不加倍努力;所说的若还有没做到的,就不敢把话说尽。
言顾行,行顾言,做到言行一致。

十四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素其位而行,安于平时所处的位置,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素来,向来。愿,羡慕。外,等级名分之外。
讲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安心地处于所处的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羡慕本分以外的名利。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命,小人行险以jiǎo幸。

陵,通“凌”,欺凌。援,攀附,巴结。尤,抱怨。
处于上位时,不欺压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时,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
居易,处于平易而安全的境地。俟,等待。行险,铤而走险。徼,通“侥”。徼幸,企图因偶然的机会而获得成功。
讲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安居现状以等待时机,小人却铤而走险企图侥幸获得成功。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zhēnɡ ɡǔ,反求诸其身。”

正鹄,“正”和“鹄”是两种鸟名,古人在布做成的箭靶子中心画上正的图案,在皮革做成的箭靶子中心画上鹄的图案,作为箭靶子中心的代称。
射箭的道理,与君子立身处世之道有相似之处。如果箭没有射中靶心,就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十五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ěr;辟如登高,必自卑。

辟:通“譬”。迩,近。卑,低处。
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是从近处出发;就像登高山一样,一定得从低处起步。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好高骛远。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和乐且chén。宜尔室家,乐尔妻。”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翕,聚合,这里指关系融洽。耽,快乐的样子,原文作“湛”,深厚的意思。
宜,适宜,使人和睦。妻帑,妻子儿女的统称。帑,同“孥”,指子孙。
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吧。
践行中庸之道首先着眼于身边切近的地方,从“齐家”做起。

十六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zhāi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duó思,shěn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yǎn如此夫!”

体物,体现在事物之中。齐(zhāi),通“斋”,斋戒,在祭祀之前沐浴,以表示诚心。明,洁净。盛服,华美庄重的祭服,意为穿戴整齐。洋洋乎,形容鬼神盛大而飘忽的样子。
格,降临。思,句尾语气助词。度(duó),揣度、猜测。矧(shěn),况且,怎么可以。射(yì),因厌恶而怠慢不敬。
微之显,鬼神之事既隐微虚无,又昭明显现。揜(yǎn),通“掩”,掩盖。夫,感叹词“啊”。
用鬼神之德比喻中庸之道的无处不在,既广泛又精妙。

十七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xiǎnɡ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飨,用酒食款待人,这里指用祭品供奉祖先。子孙保之,子孙后代保持不断。
因,依,顺着。材,资质,本性。笃,厚待,这里指精心培养。倾者,歪斜不正,不能成材的人。覆,毁坏,毁灭。
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其资质来判断是否应该精心培养它。能成材的就好好培养,不能成才的就放任其走向毁灭。
嘉乐,和善而安乐。宪宪,原文作“显显”,光明。令德,美好的德行。民,民众。人,百官。申,陈述、说明。
和善而安乐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说有大德的人必能秉承天命。

十八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名季历,商朝末期的西方诸侯,号称西伯,周成王时追谥为“王季”。作,开创。述,继承。

“武王zuǎntài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缵,继承。大(tài)王,季历的父亲古公亶(dǎn)父,商朝后期在西部兴起,号称西伯,奠定了周朝王业的基础。绪,功业。
壹,通“一”,戎衣,战袍。壹戎衣而有天下,一披上战袍就拥有了整个天下,指周武王推翻商朝获取天下之迅速。显名,赫赫威名。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wànɡ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末,末年,晚年。受命,接受天命,这里指做天子。追王,死后追谥为王。王,用作动词,尊为君王的意思。祀,祭祀。先公,指古公亶父以上的周朝的历代祖宗。
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死后用大夫的礼制安葬,儿子祭祀时则用士的礼制;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亲死后用士的礼制安葬,儿子祭祀时则用大夫的礼制。
期,一周年。期之丧,又称期服,指服丧一年的服制。
为旁亲服一年齐衰(zīcuī)丧的礼制,从庶人实行到大夫为止;为父母亲服三年斩衰丧的礼制,一直实行到天子。
为父母服丧,则没有贵与贱的区别,无论天子抑或庶人都是一样的。

十九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chánɡ衣,荐其时食。

所谓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传承先人未竟的事业。
春秋,泛指四季,这里指祭祀祖先的时节。裳,遮蔽下体的衣裙。衣,上衣。裳衣,祖先生前穿过的衣服。荐,进献。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所以...也,是用来做...的。序,用作动词,指排列次序。昭穆,宗庙里牌位的次序。按照周代宗法制度规定的次序,始祖牌位居于中央,始祖以下,二世、四世、六世等(偶数世)的牌位放置在始祖牌位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数世)的牌位放置在始祖牌位的右方,称为“穆”。
事,职事,这里指祭祀进献祭品时所担任的职务。旅酬,古代一种众人同饮的礼节,一般在祭礼尾声时进行。旅,指众人;酬,指敬酒。下为上,位卑年幼的人向位尊年长的人敬酒。逮贱,先祖的恩惠下达到卑贱者。逮,到。燕,通“宴”,祭祀完成后举行的宴会。毛,即须发,这里指按年龄(须发的颜色)排定座次。
践,登上。事,侍奉,服侍。事死如事生,侍奉已去世的祖先就像他还活着的时候那样。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郊社,冬至日在都城的南郊举行祭天仪式,称为“郊”;夏至日在都城的北郊举行祭地仪式,称作“社”。禘,一种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极为隆重的祭祀祖先的大祭,五年一次在宗庙里举行。尝,天子、诸侯在秋天举行的宗庙祭祀(春曰礿yuè,夏曰禘dì,秋曰尝,冬曰烝zhēng),这里借指四季的祭祀之礼。示,通“置”,放置。
如果能明白祭祀的礼节和意义,那么治理国家就像把放在手掌上的东西指给别人看一样容易了。

二十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文武之政,周文王和周武王所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治国措施。布,散布,流传,这里指记载。方策,指典籍。方,书写用的木。策,编起来的竹简。
敏,奋勉,努力从事。治人之道在于努力搞好政事,就像经营土地的道理就在于努力搞好种植一样。
蒲卢,芦苇,比喻贤人为政容易取得成效(芦苇容易成活而且生长迅速)。
国君想要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有贤人的辅佐;想要得到贤人的辅佐,首先必须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在于要遵循中庸之道;想要准确地把握中庸之道,就在于是否理解仁的道理。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shài,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第一个“亲”是动词,亲爱;第二个“亲”是名词,亲族。
所谓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亲爱自己的亲族是做人的头等大事;所谓义就是做事要合宜得当,尊敬贤能是做事的头等大事。
杀(shài),减少,降等。亲爱亲族要分远近亲疏,尊敬贤能要分品德才能的高下,这就是礼所产生的原因。
想要成为君子,不可以不修养自己的品德、尽心地侍奉亲族、了解人性、知晓天理。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zhì、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达道,共同遵循的普遍道理。昆弟,兄弟。
天下人都要遵循的大道有五条: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的交往之道。实行这五条大道所要具备的基本品德有三项:智慧、仁爱、勇敢。确保这三项基本品德的前提只有一个(下文要讲的“诚”)。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有的人天生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知道,有的人经历困苦后才知道,只要最终都知道了,结果就是一样的了。
有的人自愿去实行大道,有的人为了利益去实行大道,还有的人勉强着实行大道,只要他们都实行了,结果就是一样的了。

“好学近乎zhì,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爱好学习,就接近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爱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知道了这三点,也就知道了应该如何修养自身的品德,进而知道如何管理他人、治理国家。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体,体察,体恤。子庶民,像爱护子女那样爱护百姓,子用作动词。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柔,怀柔,安抚。怀,安抚。
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大纲有:修养自身品德、尊重贤能之人、亲爱亲近之人、敬重上级大臣、体恤下级群臣、爱民如同爱子、招揽各类工匠、优待边远族人、安抚四方诸侯。
其中修身、尊贤是根本,亲亲是齐家之道,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是治国之道,柔远人、怀诸侯是平天下之道。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诸父,叔父和伯父。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眩,迷惑、糊涂。劝,受到勉励。畏,敬服。

zhāi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xǐnɡ月试,既廪chèn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jīn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齐,通“斋”,斋戒。明,洁净。非礼不动,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官盛任使,设置足够多的属官以供差遣任用。
时使,适时役使,指应在农闲时才使百姓服劳役,避免耽误农时。薄敛,减轻赋税。
省,检查,察看。试,考核,测试。日省月试,经常检查考核。既廪称事,发给的薪水粮食要与其工作业绩相符。既廪,即“饩(xì)廪”,“饩”是赠送食物之意,“廪”是粮仓,这里指代粮食。称,适合、相符的意思。
矜,怜悯,同情。嘉善而矜不能,能力强就嘉奖,能力不足就同情和救济。
继绝世,让中断俸禄的世家继续享受俸禄。举废国,恢复被灭掉的国家。治乱持危,平定祸乱并扶持危局。
朝聘以时,严格按照周礼规定的时间向天子恭行朝聘之礼。朝,诸侯直接朝见天子。聘,诸侯派卿大夫去向天子进贡。
具体说明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劝大臣与劝士)、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的具体方法。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治理天下国家有以上九条纲要,而用来实行上述纲要的前提却只有一个(引出下文所要讲的“诚”)。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豫,通“预”,预先有准备。跲(jiá),绊倒,这里指说话结巴。疚,感到惭愧。
凡是预先做好准备就能成功,不做好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前考虑好就不会结巴,做事前计划好就不会遇到困难,修养德行前确定好目标就不会感到愧疚,行路前确定好路线,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一种真诚笃实的道德信念,是实行智、仁、勇等的基础。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想要得到上位的人的信任,首先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想要得到朋友的信任,首先要使父母亲顺适称心;想要使父母亲顺适称心,首先要使自身真诚;想要使自身真诚,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zhònɡ,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者,前者是天然赋予的真诚,后者是天生就真诚的人。诚之者,前者指(通过努力修养)使之达到诚的地步,后者指努力修养真诚品德的人。中(zhònɡ),符合。
天生就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符合道德规范,不用思考就能得到道理,能够从容地遵循中庸之道,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努力修养使自己达到真诚品德的人,就选择至善的道德,坚持不懈去达到它。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笃,切实。
广泛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切实地履行。
弗,不。措,停下,搁置。弗措,不停,不放弃。
假如学习了却没有学会,就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不如一开始就不学。询问、思考、辨析、履行同理。
别人用一分功夫能做到的,自己就下一百分的功夫;别人用十分功夫能做到的,自己就下一千分的功夫。如果真能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即使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二十一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什么是善,这叫做天性;由明白什么是善后做到真诚,这叫做教化。真诚了自然就会明白什么是善,明白什么是善后也就会做到真诚。

二十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sān矣。

至诚,最诚的人,也就是“自诚明”者,圣人。赞,帮助,协助。参,通“叁”,这里指天地人并列为三。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本性,进而充分发挥众人和万物的本性,帮助天地造化养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二十三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其次,次于“自诚明”者的“自明诚”者,贤人。曲,局部,一个方面。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
形,显露。动,感动。化,感化。
“自明诚”者专注于某个方面也能达到真诚。达到真诚就会表现出来,渐渐显著,彰显光辉,感动他人,转变人心,化育万物。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做到化育万物。

二十四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xiànshī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前知,预知未来。祯祥,吉祥的征兆。蓍龟,用蓍草和龟甲做成的占卜用品。动乎四体,表现在身体动作上。四体,四肢,泛指身体。如神,如神灵那样灵验微妙,无法用言语形容。

二十五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dǎo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自成,自我成全,自我完善。自道,自我引导。道,通“导”,引导。
真诚是自我完善的基础,中庸之道是自我引导的准则。
真诚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事万物。
成己,让自己有所成就。
真诚并不是达到自我完善就够了,还要完善万事万物。
真诚是人性当中固有的品德,是把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德性融合为一的基本原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二十六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无息,没有间断。征,征验,显露于外。高明,高大光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xiàn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广博而深厚,是用以承载万物的;高大而光明,是用以涵盖万物的;悠久而长远,是用以成就万物的。广博而深厚,可以与地相匹配;高大而光明,可以与天相匹配;悠久而长远,则是永无边际的。
见,通“现”,表现。章,通“彰”,显著。
达到这种境界,不表现出来也能自然彰明,不去变动也会自然变化,无所作为也可以自然成就万物。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不贰,专诚如一,没有二心。不测,不可测量,无法估计。
天地之道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诚”)。意思就是“诚”本身专一不二,其演化出的万物多得没法估计。
天地之道,就在于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yuántuó、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今夫,句首语气词。斯,这。昭昭,光明的样子。振,接纳,汇聚。一卷石,如拳头般大的一小块石头。卷,通“拳”。
鼋,如乌龟一类的水生爬行动物,背甲近圆形,暗绿色,俗称团鱼。鼍,子鳄,是鳄鱼的一种。鲛,鲨鱼。鳖,甲鱼。
天不过是由星星点点的光亮组成,但其无穷无尽,使得太阳、月亮、星辰都悬挂在它的上面,世上的万物都被它覆盖着;地不过是由一撮撮泥土构成,但其宽广博厚,承载华岳不觉得重,汇聚江河湖海而不会泄露,世间万物都承载其上;山不过是由一块块石头构成,但其广阔高大,草木生长于此,飞禽走兽栖息于此,矿藏也可以从中开发出来;水不过是一勺一勺地积聚而成,但其深不可测,各种海洋生物都可以在那里生存,各种海洋资源也可以开发出来。

《诗》云:“维天之命,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於,句首语气词,感叹。穆,深远。於乎,通“呜呼”,感叹。不(pī):意为“岂不”;一说,不通“丕”,大的意思。显:显著,光明。纯,纯洁无瑕。
上天的道理十分深远。周文王之所以被尊谥为“文”,就在于他的德行无止境的纯粹吧。

二十七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洋洋乎,浩浩荡荡,广大、丰富、充沛的样子。优优,宽裕充足的样子。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指的是西周时制定的礼仪大纲三百六十项,礼仪细则三千余条。 其人,这里指后面所说的“至德”之人。
如果不是具有至高德行的人,至高的大道也就不会凝聚在他的身上。
道,追求、致力于。敦厚,朴实忠厚。
君子既要尊崇道德修养,又要致力于学问,既要广泛涉猎又要深入钻研,既要掌握高明的道理又要追求中庸之道,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朴实忠厚的同时还要崇尚修养礼仪。
倍,通“背”,违背。默,沉默。容,为避免遭受祸端的容身之处。
这样君子身居上位时不会骄傲,身居下位时不会背叛。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进言使国家兴盛;国家政治昏乱的时候,他能沉默不语足以容身自保。
明智且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十八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zāi及其身者也。”

自用,刚愎自用,全凭主观意愿行事。自专,独断专横。烖,通“灾”。
生活在当今时代却要恢复古代礼制的人,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议礼,议定礼制。制度,创制法度。考文,考订文字规范。
即使有天子的地位,倘若没有圣人的品德,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即使有圣人的品德,倘若没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定礼乐制度的。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我探讨夏代的礼制,但在夏的后裔杞国那里已找不到充分的验证;我学习殷代的礼制,在殷的后裔宋国那里还保存了一些,可供考证;我学习周代的礼制,当今社会正在实行着,所以我主张遵从周礼。
孔子把夏、商之礼只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进行探讨,而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所遵守的则是当代的周礼。

二十九

wànɡ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王,用作动词,称王于天下。三重,三件重要的事(议礼、制度、考文)。其,大概。寡过,减少过错。
上焉者,在上位的人,君王。下焉者,在下位的人,臣子。
上位者所制定的礼制虽然完善美好,但得不到验证就不会被民众信任和服从。下位者所制定的礼制虽然完善美好,但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会被民众信任和服从。
君子治理天下要从自身德行做起,从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察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谬误,在天地之间实施而没有违背,卜筮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再有圣人出现也不会对此感到迷惑。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卜筮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懂得了天道;百世以后的圣人不对此感到迷惑,这是懂得了人道。
因此君子的举止、行为、言论能成为世世代代天下人的准则。
离他远的人怀有仰慕之心,离他近的人不感到厌恶。

《诗》曰:“在彼无,在此无。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zǎo有誉于天下者也。

恶,憎恶,怨恨。射,原文作“斁”,讨厌,厌恶。庶几,将近,几乎,差不多。终誉,将美好的声誉保持到底。蚤,通“早”。
(杞、宋二国君主)在其本国没有人憎恶,在周朝这里也没有人讨厌。几乎从早到晚勤于政事,用以永远保持美好的名誉。
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很早就美名传扬天下的。
周王欢迎夏、商二王的后代杞、宋二国前来周朝助祭之诗。

三十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dào;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祖述,宗奉前人之道并加以传述。宪章,效法。律,遵循。袭,因袭,符合。
辟,通“譬”,比如。持载,扶持承载。帱,覆盖。错行,交替运行。代,轮流。明,照耀。敦化,敦厚而变化无穷。
歌颂孔子所推崇的中庸之道,远宗尧舜,近法文武,并能根据天地之间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揭示其本质,故而可以与天地并立,可以化育万物。

三十一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zhì,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zhāi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睿知,通达明智,才识深远。临,居高临下,治理人民。宽裕,指胸怀宽广豁达。容,包容。发强,奋发图强。有执,有决断与操守。齐,斋戒,这里指恭敬。
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指的是至圣之人的文章有条理,思想缜密明察,足以辨别是非。

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xiàn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yuè。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及蛮。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zhuì,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溥,普遍,辽阔。博,广大。
至圣之人的道德广博且精微深远,如同深渊中的泉水般,任何时候都不断涌出来;如同无边无际的天空,精微深远好像那幽邃的深渊。
见(xiàn),通“现”,显现,表现于外。说(yuè),通“悦”,喜悦。
洋溢,广泛传播。施(yì),延伸,播扬。蛮貊,南蛮北貊,泛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队,通“坠”,降落。有血气者,具有血性和刚正之气的人。配天,与天相匹配。

三十二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zhūn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经纶,本义纺织前整理丝缕,这里指规划、治理。大经,治理天下的大纲。大本,根本原则。
夫焉有所倚,除了“诚”之外,还能倚靠什么呢?
肫肫,通“忳忳”,诚恳的样子。渊渊,水深不可测,这里指深邃渊博的聪明才智。浩浩,广阔无际的样子。
固,实在。天德,天然赋予的美德。
如果不是实在具有聪明智慧通达天赋美德的人,还有谁能够懂得天地至道呢?

三十三

《诗》曰:“衣锦尚jiǒn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àn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衣,穿。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这里指锦绣衣裳。尚,加在上面,这里指套在外面。絧,粗麻制成的罩衣。恶,讨厌。文,花纹。著,明显。
内穿锦绣制成的衣服,外面却套着粗麻罩衣。这是嫌锦衣的彩色花纹太显眼了。
闇然,隐藏不露。章,通“彰”,彰显。的(dí)然,鲜明、表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之道虽然隐藏不露但会日益显著,小人之道虽然外表风光但会日益消亡。
君子之道,平淡而不令人厌烦,简洁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孔,很。昭,明显,彰明,原文为“炤(zhào)”。
(鱼儿在水中)虽然潜伏得很深,但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君子经常自我反省,以做到无所愧疚,心志之中没有恶念。君子为一般人所达不到的地方,大概就在这些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了。
相,看,注视。尔,你。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这里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君子在没有做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在没有对人许诺的时候也是恪守诚信的。

《诗》曰:“奏ɡé无言,时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诗》曰:“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奏,进奉,假(ɡé),通“格”,指诚心能与鬼神相感应。靡,没有。鈇钺,斧子,引申为刑法。
默默无言的祷告,感通神灵,就不会有争执。君子不用奖赏,就会使人们受到鼓励,不用发怒,人们就会比看见刑具还要敬畏。
不(pī),通“丕”,大。百辟,诸侯。刑,通“型”,效法。
(天子)大显德行,诸侯们都效法他。君子敦厚恭敬就会使天下太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yó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xiù。”至矣!

予,我。以,与、和。化,教化,训导。末,树梢,次要的东西。
我怀有光明的品德,因此不会厉声厉色的教化人民。厉声厉色的教化人民,是末流的手段。
輶,古代一种轻便的车子,这里是轻的意思。伦,类,比较。载,通“栽”,这里指培植生长。臭,气味。
用德行感化人民,轻而易举如同毫毛。毫毛虽轻,但还有东西可以和它比较。
上天在无声无息之中化育万物,达到了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