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文章目录
  1. 1. 经文
  2. 2. 明明德
  3. 3. 新民
  4. 4. 止于至善
  5. 5. 本末
  6. 6. 格物致知
  7. 7. 诚意
  8. 8. 正心与修身
  9. 9. 修身与齐家
  10. 10. 齐家与治国
  11. 11. 治国与平天下

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与小学相对,小学指的是“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大学指的是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明明德,前一个明为动词,意思是“显明、弘扬”;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明德指人生来具备的善良光明的美德。
“亲”通“新”,革新。新民就是让人们革除旧的恶习,劝人向善。
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名词,指所止之地。“定”,确定,坚定。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有坚定的志向才能有宁静且不躁动的意念;意念宁静才能心境安适;心境安适才能考虑问题周到;考虑问题周到才能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道事情的先后次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其国,指的是治理自己所在的邦国;齐其家,指的是整顿自己的家族。
修其身,正其心,诚其意,指的是修养自己的品德,端正自己的心思,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致其知,指的是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格物,格有明辨,领悟之意,物指的是事物的道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要把修养自己的品德作为根本,不存在根本混乱而细枝末节治理的很好的人。
厚与薄指的的尊重与轻蔑。他尊重的人却对他轻蔑,他轻蔑的人却对他尊重,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注】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是大学之道的主要目标。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是达成三纲的手段。

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tài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克,能够。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顾,思念。諟,通“是”,此。明命,光明的秉性。时刻记着这上天所赋予你的光明的德性。
峻,通“俊”,高大,崇高。
这些说的都是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

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盘铭》,指商汤在洗澡盆上镌刻的箴言。
新,本指洗涤身上的污垢,这里指提高自身修养,去恶从善实现品行上的焕然一新。
假如一天可以通过洗澡来去除污垢,那就应该天天洗澡清洗身体,一天比一天干净。这里指应当每天坚持改善自己的品行,摒弃恶行。
作,激励,振作。
维是语气助词。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它所秉承的天命却在不断自我更新,指周文王不断坚持改进自己的德行。

止于至善

诗云,“邦千里,惟民所止。”

邦畿,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停留,居住。国度附近地区都是民众向往的地方。

诗云,“mín蛮黄鸟,止于丘。”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缗蛮,黄鸟的叫声。丘隅,山边弯曲之处。
鸟都知道要在哪里栖息,人怎么能不如鸟呢?暗指人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

诗云,“穆穆文王,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穆穆,庄重深远的样子。於,赞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啊”。辑,继续。熙,光明。敬止,能端庄恭敬而安于所止之地。这里指周文王平能够发扬光明的美德,恭敬地达到所止的至善境界。
后一句具体解释作为国君、臣子、长辈、晚辈、朋友时“止于至善”的要求。

诗云,“瞻彼淇猗。有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xún lì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瞻,远望。淇,淇水,是卫国境内的河流。澳,河岸转弯处。菉,原文为“绿”。猗猗,形容植物长得光泽而茂盛的样子。
斐,文质彬彬的样子。切、磋、琢、磨,用打磨玉器的动作比喻君子修身治学的精益求精。
瑟,严肃庄重的样子。僩,威武刚毅的样子。赫,显耀,盛大。喧,通“煊”,显著,光明。諠,忘记。
恂栗,诚惶诚恐的样子,这里指恭敬而谨慎。

诗云,“於戏wū hū,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世不忘也。

於戏,“呜呼”,感叹词。前王不忘,指的是前代的圣贤君主的恩泽不会被后人遗忘。
贤其贤,第一个“贤”字是动词,尊重,以之为贤的意思;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有德才的贤人。
亲其亲,第一个“亲”字是动词,亲近,与之相亲的意思;第二个“亲”字是名词,指亲人。
小人,这里指平民,不是道德卑劣之人。
乐其乐而利其利,享受(前王创造的)欢乐并获得(前王遗留的)利益。

本末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在审理案件方面,我与别人没什么区别。但我的最终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
审理案件只是手段,属于“末”。而使隐瞒实情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才是“本”。

格物致知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经文所说的“达到明确认识的关键是探究事物的道理”,意思是说,要想让我们达到有明确的认识,就需要接触外界的事物并且极力探究其中的规律。
每个人都具备认识事物的能力,万事万物都存在一定的道理。只是这些道理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到位。
人们对于天下的事物,都要根据已经知道的道理进一步探究它,尽可能达到认知的极限。
长期探究事物道理之后,终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事物的表象与实质、细节与全局都被完全掌握,对于事物本体的作用都明明白白,了然于心。这就叫作事物的道理都被探索,这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最完善的程度。
体:本体。用:作用。“体”和“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xiù,如hào好色,此之谓自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意念真诚指的是不自欺欺人。
要像厌恶那难闻的气味一样(憎恨邪恶的事物),像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喜爱美好的事物)。
自谦(qiè),自求快意的满足。谦,同“慊”,满足,惬意。
慎其独,指独处的时候仍要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厌(yā)然,躲藏掩饰的神态。
小人在私底下干坏事,在君子面前就伪装起来,但人们可以像看见心肺肝脏一样认清小人的真面目,掩盖有什么好处呢?
内在的德行都会通过外在的形象表现出现,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小心谨慎。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pán,故君子必诚其意。

独处时要时刻小心谨慎,就好像有许多双眼晴在注视着自己,许多只手在指点着自己一样。
心广体胖,如果一个人心胸开阔,身体自然会舒适安泰。

正心与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在所忿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忿懥(zhì):愤怒。

修身与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辟,偏向,这里指受到原有印象影响更加偏爱/厌恶/敬畏/同情/轻视他人。
哀矜,同情,怜悯。敖惰,傲视和怠慢。
知道偏爱的人的缺点与厌恶的人的优点是难得可贵的。
溺爱子女的人往往不知道孩子的坏毛病,贪得无厌的农夫不认为自己的庄稼已经长得很壮。
因此,管理好家庭之前需要先提高自身修养,做到没有偏见。

齐家与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弟,通“悌”,指对兄长应有的尊敬态度。
能够把家庭治理好的君子,即使不出家门也算是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
能孝顺好父母就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能恭敬地对待兄长就能侍奉好上级官员;能慈爱子女就能对人民施行仁治。
赤子,指婴儿。保护人民要像母亲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
没有先学会如何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出嫁后之所以能养育好孩子,完全是出于母爱的一片真诚。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fèn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让,谦恭礼让。戾,专横暴虐。机,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这里引申为“关键”。偾,败坏。
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诸,之于。君子想让别人去做什么时,首先自己去做;君子想让别人不做什么时,首先自己不做。
恕,儒家的恕道,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意为自己不愿意别人做的,也不去对别人做。喻,使明白。
自己不践行恕道,却能使他人实行恕道,是不可能的。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夭夭,鲜嫩,艳丽。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之,这个。子,女子。归,出嫁。宜,使和睦。自己家族的人和睦相处之后,才可以教化全国的人民和睦相处。
仪,仪表,威仪。这里指人的言行举止。忒,差错。四国,四方各国。

治国与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xié矩之道也。

前一个“老”为动词,指尊敬老人,后一个“老”是名词。
前一个“长”为动词,指尊敬长辈,后一个“长”是名词。弟通“悌”。
倍,通“背”,违背,背弃。
絜矩之道,儒家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以推己度人为标尺,以求人际关系的协调平衡。絜是量度,矩是画方形的工具,引申为法度。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具体解释“絜矩之道”,就是说若别人干的事令自己感到厌恶,就不要对其他人做这件令人厌恶的事。
反面例子就是别人不让你好的同时,你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他人,既然自己已经不舒服了,那就让所有人都同样不舒服。这样做虽然最初会让人感觉很解气,有一种大仇得报的爽感,或者说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大家都一样难受了。但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一点好处。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和善快乐的君子(其喜好与厌恶的事情与人民喜好与厌恶的事情相同),犹如人民的父母。只,语气助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

节,高大险峻的样子。维,语气词。岩岩,山石矗立高峻的样子。
赫赫,势位显盛的样子。师,太师。尹,太师的姓。具,通“俱”。尔,你。瞻,看。
辟,邪僻,这里指偏离儒家的道德规范。僇,通“戮”,杀戮,这里指推翻。
作为治国者,时时刻刻都会受到天下人民的监视,因此一定要小心谨慎,若违背道德,则会被天下人民推翻。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丧师,失去民心。师,民众。克配上帝,能够配得上祭祀上帝,意指接受“天命”做天子。
仪监,原文“宜鉴”,宜以……为借鉴。峻命,天命。峻,大。不易,不容易。
殷商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有接受天命的资格。后来失去民心,被周武王推翻。后世的君王应以此为鉴,毕竟天命的维持并不容易。国家的维持依靠的是人民的拥护,君王应当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外,表面化的。本,指德。内,实质性的。末,指财。
拥有好的品德,才能得到人民拥护,进而得到土地和财富。表面上注重品德实质上却重视财富,那就是与民争利。
聚集财富会失去人心,还财于民会凝聚人心。君主违背常理而发出的命令,人民也会违背命令作为回应;违背常理收集财富,财富最终也会违背常理地失去。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惟,句首语气词。命,天命。常,始终如一。天命不会(在不行善时)始终存在。
行善就能得到天命,不行善就会失去天命。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的珍宝白珩所值几何。王孙圉答道:楚国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把行善积德当成珍宝。
舅犯是晋国公子重耳的舅舅,曾追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辅助重耳复国即位。他说:逃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作珍宝,只有把以仁爱之心当作珍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chì若自其口出,shí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mào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bǐnɡ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断断,真诚不二的样子。休休,平易宽广、善良敦厚的样子。彦,俊美。圣,聪明。彦圣,指德才兼美的人。不啻,不但。寔,“实”的异体字,实在。
假如有这样一个臣子,很忠诚老实,没有什么其他特长,但他的心地宽厚善良,很有容人之量。他看到别人有特长,就像他自己拥有一样;别人有美好的德行,他发自内心的佩服他。不只是口头上随便说说,而是确实能容下他人,这样的人能够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对我也是有利的。
媢,原文作“冒”。疾,通“嫉”。媢疾,妒忌。违,阻碍,反对。俾,使。通,原文作“达”。殆,危险。迸,通“摒”,驱逐。
假如还有这样一个人,看到别人有能力,就心怀妒忌地厌恶他;别人有美好的德行,就打压他使之不能上达于国君。这样的人实在是不能包容别人,因而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也可以说是很危险了。
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做到爱憎分明。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命,这里指“慢”,怠慢。拂,违背。逮,及,到。夫,助词,此。
发现贤能的人而不加以举荐,即使举荐了也不重用,这是对贤能的人的怠慢;发现不善的人不能加以罢免,即使罢免了也不放逐到边远的地方去,这是犯了过分宽纵的错误。这叫做违背人性,灾祸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管理财富的人要勤快,使用财富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便会长久地保持充裕了。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
没有处于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下位的人不喜好道义的;没有喜好道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府库中(用仁义得来)的财物,最终不属于自己所有的。

孟献子曰:“畜马shènɡ,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畜马乘,指大夫之家。畜,豢养,这里是“有”的意思。乘,四匹马拉的车子。察,关注。豚,猪。
伐冰之家,丧祭时有条件用冰保鲜的家族,指公卿之家。
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乘的家族,指有封邑采地的大家族。聚敛之臣,搜括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
养得起四匹马拉车的大夫之家,就不应该图谋喂鸡养猪的利益;丧祭时具有用冰保鲜条件的公卿之家,就不应该图谋饲养牛羊的利益;官做到拥有百辆车乘地位的家族,就不应该豢养聚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财富的家臣,宁可有盗窃主人财物的家臣。
一个国家不应该以物质财富作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作为利益。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君主如果专门注重积聚货财,这一定是受小人的误导了。君主若还以为这种小人是好人,并任用小人来治理国家,那么灾难祸害都将到来。即使有善人也已无法挽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