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乐理自学笔记
本节内容参考自三分钟音乐社 《零基础学音乐·自学乐理第二季》 101-121节
五线谱
谱号
五线谱有五条线,由下至上分别可称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五条线形成四个空间由下至上可称为一间、二间、三间、四间。此外五线谱可以加线,向上加线可称为上加一线、上加二线、上加三线等,形成上加一间、上加二间、上加三间等;向下加线可称为下加一线、下加二线、下加三线等,形成下加一间、下加二间、下加三间等。
高音谱号
高音谱号符号为𝄞,由字母G的花体演化而来。该谱号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手写时从第二线开始画),表示五线谱的第二线对应音名\(g^1\)(或G4),对应其他音名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音名全部对应钢琴中的白键,可以在音符前加升降号来对应钢琴中的黑键。
低音谱号
低音谱号符号为𝄢,由字母F的花体演化而来。该谱号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手写时从第四线开始画),表示五线谱的第四线对应音名\(f\)(或F3),对应其他音名如下图所示。
中音谱号与次中音谱号
中音谱号与次中音谱号的符号为𝄡,由字母C的花体演化而来。中音谱号记在五线谱的第三线上,表示五线谱的第三线对应音名\(c^1\)(或C4);次中音谱号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表示五线谱的第四线对应音名\(c^1\)(或C4)。
八度记号与十五度记号
八度记号用于表示某个区间的音符需要提高一个八度(𝄶,记在上方)或降低一个八度(𝄷,记在下方)演奏。
十五度记号用于表示某个区间的音符需要提高两个八度(𝄸,记在上方)或降低两个八度(𝄹,记在下方)演奏。
当然也有二十二度记号,即提高或降低三个八度。
拍号
和简谱类似,不再赘述。
补充:44拍亦可记为“𝄴”,22拍亦可记为“𝄵”。
音符
名称 | 简谱记法 | 五线谱记法 | 时长 |
---|---|---|---|
倍全音符 | \(1-------\) | 𝅜 | 八拍(两节) |
全音符 | \(1---\) | 𝅝 | 四拍(一节) |
二分音符 | \(1-\) | 𝅗𝅥 | 二拍 |
四分音符 | \(1\) | 𝅘𝅥 | 一拍 |
八分音符 | ![]() |
𝅘𝅥𝅮 | 半拍 |
十六分音符 | ![]() |
𝅘𝅥𝅯 | 四分之一拍 |
三十二分音符 | ![]() |
𝅘𝅥𝅰 | 八分之一拍 |
六十四分音符 | ![]() |
𝅘𝅥𝅱 | 十六分之一拍 |
音符中的实心或空心圈称为“符头”,符头的位置决定了音高。
竖线可称为“符干”,除全音符、倍全音符外的音符都有符干。
八分音符及时值更短的音符有“符尾”,音符符尾的条数与其简谱音符下横线数相等。
五线谱的附点记在音符的符头右侧,表示的意义与简谱相同,即延长原音符时长一半。
两个附点表示在第一个附点延长一半的基础上,第二个附点再延长原音符时长一半的一半(1.75倍)。三个附点的时长为原音符的1.875倍,以此类推。
名称 | 简谱记法 | 五线谱记法 |
---|---|---|
全休止符 | \(0000\) | ![]() |
二分休止符 | \(00\) | ![]() |
四分休止符 | \(0\) | 𝄽 |
八分休止符 | ![]() |
𝄾 |
十六分休止符 | ![]() |
𝄿 |
三十二分休止符 | ![]() |
𝅀 |
全休止符贴第四线,二分休止符贴第三线。
八分休止符及时值更短的休止符符尾的条数与其简谱下横线数相等。
全休止符即可表示休止四拍,也可表示休止一整个小节(此时整个小节只记一个全休止符)。
休止符加附点同样是延长时值,规则与音符附点相同。
连线、延音线规则与简谱相同。
速度
抽象的速度记法与简谱相同。
具体的速度,可以记为“𝅘𝅥=120”的形式,意为每分钟奏120个四分音符时对应的速度,若乐谱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拍号分母为4),即可进一步解释为“每分钟120拍”。
同理,“𝅗𝅥=60”意为每分钟奏60个二分音符时对应的速度,若乐谱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拍号分母为2),即可进一步解释为“每分钟60拍”。
对于拍号分子为3或6的乐谱,如83拍、86拍。会以3拍为一组计算速度,如对于83拍乐谱,“𝅘𝅥.=60”意为每分钟奏60个附点四分音符(三拍时长)时对应的速度,相当于每分钟180拍,即“𝅘𝅥𝅮=180”。
节奏型
常见的节奏型与简谱一致。
名称 | 简谱记法/打拍子方法 | 五线谱记法 |
---|---|---|
二八 | ![]() |
![]() |
四十六 | ![]() |
![]() |
前八后十六 | ![]() |
![]() |
前十六后八 | ![]() |
![]() |
前附点 | ![]() |
![]() |
后附点 | ![]() |
![]() |
大附点 | ![]() |
![]() |
小切分 | ![]() |
![]() |
大切分 | ![]() |
![]() |
三连音 | ![]() |
![]() |
调号
五线谱的调号用升降号在谱号后表示,使用哪些升降号取决于调式音阶中哪些音带升降号。
如D大调的调号可表示为,可以观察到其高音谱号第三间(#C5)、第五线(#F5)与低音谱号第二间(#C4)、第四线(#F4)上有升号,有升号的位置对应着音名C与F。而D大调音阶为D、E、#F、G、A、B、#C、D,其中音名C与F上有升号。
五线谱的调号可以理解为适用于整个乐谱的“变音记号”,用于提示相应的音名需要升音或降音演奏。如D大调的调号表示乐谱中(更换调号前)所有的C或F都要演奏为#C或#F(所有组的C与F,不局限于C4、F4、C5、F5),这样在乐谱中的C与F音符不用再加“#”号来提示。
五线谱一共有十五种调号,如上图所示。其中C大调不含任何升降号,其余调号含有1到7个升号或降号。
观察升号最多的大调,升C大调有7个升号,从左到右依次是“#F、#C、#G、#D、#A、#E、#B”。去掉最后一个升号“#B”,得到“#F、#C、#G、#D、#A、#E”,正好是有6个升号的升F大调,再去掉“#E”,则可得到有5个升号的B大调。以此类推,只留下第一个“#F”,这就是有1个升号的G大调。
降号最多的大调为降C大调,从左到右依次是“♭B、♭E、♭A、♭D、♭G、♭C、♭F”,也可按照这个规则推出其他带降号的大调。
口诀:FCGDAEB,BEADGCF;4152637,7362514。
五线谱的调号可以通过一定规则去识别:
带有升号的大调,最后一个升号是#X音时,此调为(#X+半音)大调。
如4个升号的大调,其最后一个升号是#D,#D提高半音是E,故该调为E大调。
带有降号的大调,倒数第二个降号是♭X音时,此调为♭X大调
如5个降号的大调,其倒数第二个降号时♭D,故该调为♭D大调。
记号
五线谱的记号大多数与简谱记号一致。
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反复记号——与简谱完全一致;
省略记号——将单音震音记号画在音符符干位置,双音震音记号画在音符中央,其余省略记号与简谱完全一致;
演奏记号——顿音记号在五线谱中被分为“跳音”与“顿音”两种,其中跳音符号为“·”,标在音符上方或下方,表示演奏原音符二分之一时值,顿音符号为“▼”,标在音符上方或下方,表示演奏原音符四分之一时值。几个连续的跳音记号上画连线时,如“”。意为“连续的跳音”,理论上演奏时长为原音符的四分之三时长。
倚音记号在五线谱中的记法如图,原音与倚音用连线相连,倚音上画有一根短斜线。
其余演奏记号只是记法稍有区别,在意义上与简谱完全一致。
临时变音记号规则与简谱一致。